做完实验,数据分析了好几轮,终于把论文写完了,是不是感觉解放了,只想立刻投稿?等等,先别急着点“Submit”!从写完论文到投稿录用,中间还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,那就是论文润色。
对大部分人来说,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我们来说,答案是肯定的。想象一下,审稿人打开你的论文,看到的却是满篇的语法错误、中式英语和逻辑不清的句子,他会怎么想:第一印象都觉得这篇论文语言太粗糙,后面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还会认真看吗?严重的,直接就拒稿,拒稿意见就是“语言问题严重,修改后再投”。很多论文初审就是这样被拒稿的。SCI论文润色的目的,不止是修改几个单词或者语法错误那么简单。它是通过“润色”这个步骤,提升你研究成果的“卖相”,保证审稿人可以直接无障碍理解你的研究内容,从而增加你论文的送审率和录用率。完稿之后,先别马上进行润色。因为这个时候你会对论文“有滤镜”,是很难发现问题的。把它放着一两天,别去看,让自己先从作者身份中抽离出来后,再用审稿人的眼光去读,很多低级错误和不通顺的地方就会自己跳出来。默读自己的文章,很多时候会因为阅读太快,难以发现问题。如果把自己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一次,记录下读起来拗口、不流畅的地方,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。这个方法对检查句子结构和节奏感特别有效。在检查自己的论文细节前,先重点检查逻辑线。引言的背景、问题、解决方案是不是清晰?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是不是突出?段落之间衔接是不是自然?确保你的文章通顺,有说服力。检查完逻辑之后,再去看一个个具体的句子,看看有没有语法错误或者冗余的地方。删掉不必要的词语,如“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…...”等,把长句子拆分成精炼的短句。减少被动语态,多用主动语态,让文章更简洁有力,审稿人读起来会更清爽。像Grammarly这类的工具是修改论文的好帮手。它可以帮你检查拼写、语法和标点。而DeepL / Linguee则可以帮你查词语,它们比普通翻译软件更懂学术语境,可以帮你找到更地道,更专业的词汇用法。可是,要注意的是,工具只是辅助你找出语法错误并协助修改。一篇论文那么长,内容那么多,它是很难理解你的写作逻辑的。所以,最终要不要改,要怎么改,还是需要自己下判断。写作要学会模仿。写SCI论文也是一样的。找几篇你所在领域的顶刊文章,仔细琢磨它们的用词、句式和段落结构。看看大牛们是如何清晰和准确地表达复杂概念的,把它学会,然后用到自己的论文里。SCI论文润色,本身就是科研写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一篇逻辑清晰、语言流畅的论文,才能让你叩开SCI期刊的大门,录用的机会才会更大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