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复SCI论文审稿意见(Response Letter)是论文返修阶段的关键环节,其质量直接影响审稿人对论文的二次评价,甚至决定最终录用结果。除了精准回应学术问题,细节把控与礼仪规范同样重要,以下为核心要点梳理。

一、结构先行:让回复逻辑清晰、一目了然

回复需采用“总分总”框架,确保审稿人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,核心结构如下:

1. 开篇致谢:首段需礼貌感谢审稿人投入的时间与提出的建设性意见,明确表达团队对意见的重视,以及通过修改提升论文质量的决心,奠定积极沟通的基调。

2. 主体回应:按“审稿人1-问题1/修改1-问题2/修改2……”“审稿人2-问题1/修改1……”的顺序逐一回应,每个问题需标注“审稿人意见原文”(可加粗或引号标注)+“作者回复”+“论文修改位置”(如“修改内容已补充至正文2.3节,页码P8”“图表修改详见附件图3”),避免审稿人反复翻阅论文查找修改处。

3. 结尾总结:末段简要概括整体修改情况,说明已完整回应所有意见,若存在未完全按意见修改的特殊情况(如数据无法获取、逻辑不匹配),需再次礼貌重申原因,并表达愿意进一步沟通的态度。

二、学术回应:精准、客观,不回避问题

面对审稿意见,需以学术严谨性为核心,避免模糊化或情绪化回应:

• 明确区分“同意修改”与“解释说明”:对于合理的修改建议(如补充数据、完善机制讨论、修正格式错误),需直接说明“已按意见修改”,并清晰阐述修改方式;若因客观条件无法满足修改要求(如样本量无法扩充、实验周期不足),需提供充分、客观的理由(如“因该临床样本需特定病理分型,目前数据库中符合条件的样本仅XX例,暂无法进一步扩充”),避免强硬反驳或敷衍推诿。

• 不遗漏“小意见”:即使是格式调整、术语统一、参考文献补充等细节意见,也需逐一回应,不可因“问题简单”而忽略,这体现了团队对论文质量的严谨态度。

• 避免“过度辩解”:若审稿人提出质疑(如结果合理性、方法局限性),需先认可意见的参考价值,再基于研究事实客观解释(如“感谢审稿人指出该问题,本研究中XX结果的合理性可通过XX文献[12]的机制研究支撑,同时我们已在讨论部分补充该结果的局限性分析”),不强行论证自身观点,更不质疑审稿人专业判断。

三、礼仪规范:细节处体现尊重与专业

礼仪贯穿回复全程,需避免因细节疏忽影响沟通效果:

• 称呼与语气:全程使用礼貌称呼(如“Dear Reviewer 1”“Respected Editors”),语气保持谦逊、客观,避免使用“我们认为您的意见有误”“该问题无需修改”等生硬表述,改用“我们理解您的顾虑,关于该问题,补充说明如下”“因XX原因,暂无法按此建议修改,具体理由如下”。

• 语言与格式:使用正式学术英语(避免口语化表达),语法、拼写需反复校验;回复文档需与论文修改稿、补充材料(如原始数据、补充图表)分开命名(如“Response to Reviewers_Manuscript ID XXX”“Revised Manuscript_XXX”),便于编辑与审稿人整理查阅;若修改内容涉及多部分,可在回复中添加目录或跳转链接(如适用),提升阅读便捷性。

• 尊重“匿名审稿”规则:回复中不可推测审稿人身份(如“推测您是XX领域的XX教授”),也不可在回应中提及与审稿人无关的个人或机构信息,严格遵守期刊匿名审稿制度。

四、时间把控:按时回复,不拖延、不仓促

• 遵守“返修截止日期”:需在期刊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回复与修改稿,若预计无法按时完成(如需补充实验、大量数据整理),需提前3-5个工作日联系期刊编辑,说明延迟原因及预计提交时间,请求延期,避免未经沟通直接逾期。

• 不盲目“赶时间”:若时间紧张,可优先完成核心学术问题的修改与回应,确保质量;避免为了按时提交而敷衍修改,导致审稿人对修改态度产生负面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