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SCI论文有达70%以上的被拒率,相信大家都有SCI被拒的经历或者目睹过周围小伙伴被拒。论文被拒是很常见的事情,道理我们都懂,可是当论文真的被拒时,我们到底该怎么做?
小编之前曾经帮大家总结过审稿人拒稿的原因,小伙伴们可以自行重温:
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,论文被拒(这里包括大修)以后到底应该怎么做呢?
首先,当然是摆正心态。
这虽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但文章被拒后让人非常不愉快、由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也是在所难免。一味地沉浸在悲观或者自我否定的状态中是于事无补的,如果长时间走不出来,将会严重打击自己的科研积极性。
这时候,不妨采用注意力转移法,去相同领域的社交平台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论坛逛一逛,看看跟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都是怎么走出悲剧阴影的,或者看看其他人科研道路上各式各样的苦恼,你就会发现,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
(小编被拒稿时,经常去浏览@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的微博,里面有科研人各式各样的案例分享,看完非常解压!或许你很快就能重新燃起科研斗志!)
其次,就是分析拒稿的原因,发现自己文章的不足,然后想办法去改进。
(1) 再次审视论文是否达标
小编之所以用了“再次”,是因为这个步骤在交论文以前就需要做。
正确的投稿观念应该是:觉得自己的论文达标了,达到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好了,已经具备了投稿的一切条件可以投出去了,你再去投。
可是多数人基于各式各样的考虑,就算自己也没有觉得文章达到了完美,但也投了出去,最终还是被拒了。
此时,不妨这样想:这次被拒,正是一个绝佳的时机,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,是否真的具备了发表的水平。
(2) 透彻分析审稿意见
如果是拒稿(或者大修),在再次投稿前,你需要参考审稿人的意见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。
很多人说,投稿的时候不是最愁人的,再次投稿之前才是最愁人的。这么说也不无道理。处理被拒的稿件,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因为审稿人对你的工作可能持不同的看法,而他们可能又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意见。另一方面,你的期刊编辑可能也会提供一些指导,你需要将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。
小编有个压箱底的秘诀就是,将审稿人的评论做成表格来进行分析。步骤如下:
(1)创建一个表格,见下表。
(2)其中一列用于罗列comments,再分别列出多个列用于Reviewer1/ Reviewer2/ Reviewer3…
(3)将每个实质性评论输入第一列,并在每个审稿人有相似评论的所在列中添加标记。
Comments | Reviewer1 | Reviewer2 | Reviewer3 |
语言问题 | |||
图表问题 |
通过列表分析,可以高效的找到审稿人相似评论的具体问题,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处理。如果多位审稿人对同一个问题评论,你可以更加认真对待。
(3)审稿人要求补充材料
这也是最令投稿者头疼的,主要涉及到时间的问题,此时“实事求是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对于此类问题的回复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:
a.确实需要补充的研究材料
根据文章内容,确实需要补充的材料尽量进行补充。若只补充了部分材料,则应该从实际情况详细介绍补充材料的内容。
b.确实难以补充的研究材料
可以用你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进行规避,并详尽向审稿人作出解释。
学术论文能否发表,内容很重要,机遇同样也很重要。希望以上的经验能够对你有所帮助,祝见刊顺利!
附:最常见的拒稿原因
(1)主题原因(Subject)
1)内容不适合期刊
2)不适时(Not timely)
(2)论文内容(Coverage)
1)意义不大
2)不可信
3)深度不够
4)过于详尽
(3)论文长度原因(Length)
不符合期刊的通用标准。
(4)论文的表达原因(Presentation)
框架不好、表达不行、插图有问题
(5)论文的格式问题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